疏离之光与影之赞美
分享:


光与色彩

Light and colour

然而,光在艺术作品中则呈现出更为出乎意料的转化、物质性与奇异感。位于法国旺斯的马蒂斯礼拜堂的彩色玻璃窗,以及詹姆斯 • 特瑞尔设计的光系列作品,都将光转变为彩色的空气,唤起肌肤接触、温度和振动的微妙感觉;这些空间让身体仿佛沉浸在透明的彩色物质中,将光和色彩转化为触觉。斯蒂文 • 霍尔使用光的反射和色彩,营造出颜色和光的脉动混合的感觉,既凸显出光的去物质性又将其具体化。这是一种融合抚慰、呼吸和治愈的光,将我们与日光不断变化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并投射出浩渺的氛围。


马蒂斯礼拜堂的彩色玻璃窗

“ 艺术必须不期而至:仿佛突然之间的生命冲击与呼吸。” 

——康斯坦丁 • 布朗库西 



疏离之光

Alienating light

遗憾地是,在当下的常规建筑实践中,光仅仅被视为一种量化指标。设计规范和标准通常规定照明和窗户尺寸的最低要求,但没有规定最高亮度等级,也没有规定光的品质:例如方向、温度、色彩或反射度。此外,建筑中往往引入了过量的光,并分配得过于均匀,从而削弱了场所、亲密和私密的感觉。均匀采光的无影空间令人感到厌恶与疏离。毕竟在政治和刑事审讯中,一种打破自我防御的强有力的手段就是采用冷酷无情的强光。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格外迷恋大面积的玻璃,因此产生过高的照度。这也难怪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 • 巴拉干认为,大多数现代建筑如果只有一半的窗户面积将会更加舒适。“巨大的水平窗 …… 剥夺了建筑的亲密感,继而破坏了阴影和空间氛围。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对于大型水平窗以及对外洞口的比例分配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已经丧失了私密生活的氛围,被迫在远离居所的地方过着没有隐私的生活。”11

 


影之赞美

In praise of shadows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书中评价黑暗与阴影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他指出日本料理亦善用阴影,且阴影与黑暗密不可分:“ 当羊羹放在亮漆盘内,食物的颜色几乎完全没入暗调的底色中,就好像房间里的黑暗在舌尖融化。” 12 这是另一种感官的蜕变,黑暗转化为味道和芬芳。光在阴影和黑暗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和情感力量。在芬兰农民漆黑的原始烟棚内,一扇小窗的光线就像宝石,璀璨如钻石的光束映衬在几十年经烟雾和烟尘熏黑的哑色之中,这是赠与居住者的礼物。相比之下,现代玻璃幕墙引入的过多光线通常会带来感官刺激,而照度过高也会造成视觉上的防御性压抑。


光和白色往往与健康活力联系在一起。现代生活向往充足的光线。不同于时下盛行的现代主义理想,阿尔瓦 • 阿尔托设计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会议室,还有西格德 • 劳伦兹的教会空间均营造出一种舒缓的黑暗氛围,有助于专注和冥想。在这两个案例中,深色和表面粗糙的砖似乎吸收了所有的反射光,强化了空间的幽暗。列维伦茨在克利潘设计的圣彼得教堂在砖砌地板上设有裂缝,水滴从巨大的白色贝壳上缓缓滴落在地面的阴影中,附和着幽深与虚无的空间。地面上的黑暗是一座开敞的坟墓,但它也是通往永恒的平静之窗。


浓重的阴影与黑暗必不可少,因为它们可以降低视觉锐度,模糊深度和距离,并且形成无意识的周边视觉和触感。弗兰克 • 劳埃德 •赖特说:“ 影子的本身就是光。13”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视觉感知中强烈的触觉与具身性,但是暮光则可以激发出这些被遗忘的感受力。视觉在暮色中得到激活和锐化。正如特瑞尔所言,进化过程帮助人类的眼睛更加适应昏暗的暮光而不是明亮的日光。如今的正常照明度非常高,当瞳孔自动关闭时,视觉能力则会受到抑制。矛盾就此产生——我们的文化崇尚视觉和可见度,但与此同时,它却又使用过量的光线而削弱了视觉。

“ 世界予我们以爱抚,我们还之以拥抱。” 

——尤哈尼• 帕拉斯玛  


光之物性

The thingness of light

光通常被理解为纯粹的光学现象,然而事实上它也与触觉感知有关。因此詹姆斯 • 特瑞尔提出 “ 光之物性14”的概念。“ 我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捕捉光的空间,并且让身体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 这是一种感知,是通过眼睛的触摸与感受。当您睁开双眼,体会到这种感觉,而触摸也会从眼睛里消失,就像其他感觉一样。15” 特瑞尔的光之系列作品完全基于光的实验特性以及知觉机制的特征,但这些作品也形成了空间体验,重新定位了我们对人与地,近与远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判断。这些作品将光转化为一种物质,使它仿佛拥有了独特的触觉特质,以及物质属性、压力感和重量感。特瑞尔还细致划分了光的时代,或许我们认为光是一种瞬间现象,即只存在 “ 当下 ” 。然而,特瑞尔的一些系列作品则选择了来自遥远宇宙的光,并适当地称其为“ 古老的光 ”。


我们同时居住在两类居所之中:一个是物质和感官体验的现实世界,另一种则是心理活动、想象、观念和意象的精神世界。这两种世界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一个存在的奇点。正如梅洛 - 庞蒂评价保罗 • 塞尚的画作所说,除了实用主义目的之外,建筑的伟大使命便是“让世界如何触摸我们变得可见”16通过光这种媒介,世界予我们以爱抚,我们还之以拥抱。“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触摸太阳和星星。17


注释:

1.参见亨利• 普卢默引述,《光之诗A+U 建筑与都市主义》,1987年12月,东京,特刊,第135页。
2.斯坦• 艾勒• 拉斯姆森,《建筑体验》,美国麻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3 年。
3.出处同上,第 225 页。
4.斯坦里安哲学观点认为存在十二种感官,其中之一就是 “ 生命的感官 ”。艾伯特• 索斯曼,《十二感官:灵魂的源泉》, 英国格罗斯特郡斯特劳德区霍桑出版社,1998 年。
5.莫里斯 • 梅洛 - 庞蒂,《电影与新心理学》,“ 感官与非感官 ”,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 年, 第 48 页。
6.保尔• 瓦雷里《尤夫哈利诺斯亦或建筑师》对话录,美国纽约众神图书公司, 1956 年,第 107 页。
7.由艾力克 • 薛恩斯引述,康斯坦丁 • 布朗库西,美国纽约阿比维尔出版社,1989 年,第 57 页。
8.加斯东• 巴舍拉《烛光火焰》,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达拉斯研究所出版社,1984 年。
9.路易 • 卡恩在《人与建筑的和谐》一书中转述华莱士 • 史蒂文斯的话;路易 • 卡恩的著作、演讲与采访,由亚历山德拉 • 拉图编辑,美国纽约里佐利国际出版社,1991年,第 343 页。
10.路易斯 • 巴拉干在 1980 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官方致辞。《路易斯• 巴拉干作品再版:完整作品》。劳尔• 利斯帕编辑,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与哈逊德出版社,1995 年,第 205 页。
11.亚历杭德罗• 拉米雷斯• 乌加特,《采访路易斯• 巴拉干》(1962 年),恩里克•X• 德达 • 阿兰尼斯,《路易斯 • 巴拉干:静谧经典作品集》,波哥大,1989 年,第242 页。
12.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利特岛出版社,1977 年,第16页。
13.由罗伯特 • 麦卡特引述,《弗兰克 • 劳埃德• 赖特:建筑原理入门手册》,美国纽约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1991 年,第284页。
14.詹姆斯 • 特瑞尔,《光之物性》。由斯科特• 普尔编辑。美国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市建筑出版社,2000 年,第1-2 页。
15.出处同上,第 1-2 页。
16.莫里斯• 梅洛- 庞蒂,《塞尚的疑问:感知和非感知》,第 19 页。
17.由大卫 • 迈克尔 • 莱文引述,《视觉的现代性和霸权》,美国伯克利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出版社,1993 年。



本文原载于《日光与建筑》(Daylight & Architecture)

作者 / 尤哈尼• 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

图片/ 《日光与建筑》(Daylight & Architecture)

翻译、图文 / 张楠

校对 / 王雪睿




立即联系 Active®
获取更加全面的服务与支持
Active House 强调建筑以人为本,以建筑室内健康性和舒适性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良好生活。